据路透社报道,2025年5月21日,欧盟宣布将计划向所有境外电商包裹征收2欧元的入境处理费,预计该政策将于2028年正式实施。对普通消费者来说,这也许只是成本的微调;但对Shein、Temu,以及背后的中国供应链帝国而言,这可能是一次系统性重构的起点。
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层面的清关改革,更是一场以“合规”之名行“抑中”之实的全球博弈。
当西方不再欢迎“高效低价”,中国企业还能依靠什么走出去?又该如何在规则收紧的全球秩序中逆风翻盘?这不是一场包裹清关的争论,而是中国制造与世界规则之间的一次正面对撞。
欧盟此次推出的“统一2欧元入境费”,表面上是为提升清关效率和防止逃税,但细究政策文本与表述语气,就会发现它更像是一套隐形的“技术关税体系”。
不区分商品类米乐M6 m6米乐型、不设起征点,覆盖所有境外电商包裹,彻底终结“低值免税”红利;
统一申报接口+海关处理费,意味着每一笔交易将被系统化监管,极大提高了小件直邮的成本与风险;
该政策主要影响对象,正是Shein、Temu等以“低价直邮”模式横扫欧洲的中国平台。
从服装到3C,从玩具到家居,中国商品以极致性价比侵入欧洲零售生态,直接压垮了本地中小品牌。
Shein只靠广州+义乌+一个App,就实现了比ZARA更快的快时尚;Temu靠拼多多式算法,就能让欧洲消费市场陷入“中国价格瘫痪”。
就像美国搞T86改革、印度搞本地化税收,欧盟正通过“合规壁垒”对抗中国效率,用规则遏制产业入侵。
发言人明确指出:“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贸易环境,符合各方共同利益。中方希望欧方能够恪守开放的承诺,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透明、非歧视的营商环境,为中欧经贸合作创造有利条件。”
跨境电商虽非传统制造业那样受出口数据显著影响,但其在就业、外汇、品牌出海、制造链升级中的地位日益突出。
欧盟试图通过制度建设削弱中国产品价格优势,这已非个别行业补贴争议,而是全局性规则重塑。
近年来中国在世贸组织的应诉能力、反补贴调查的应对机制、外交谈判桌上的谈判筹码都在增强。
若欧盟强行推进具有排他性的制度性壁垒,不排除中方在其他领域提出对等要求。
它不仅关乎一个包裹的税费问题,更关乎对“全球贸易秩序话语权”的博弈与回应。
中国跨境电商平台近年来以惊人的速度崛起,Shein、Temu更是在欧美市场攻城略地。
Shein 2023年GMV(商品交易总额)超过300亿美元,在美国市场日均订单超过100万单(数据来源:《华尔街日报》《Forbes》);
Temu自2022年底上线以来,已在美国、加拿大、欧洲等30多个国家上线年上半年下载量稳居App Store榜首(数据来源:data.ai《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应用市场报告》)。
低价制造能力支撑极致价格:Shein依托中国珠三角成衣链,形成按小时计的响应机制;
直邮模式规避税负:在欧美监管尚未完善时,通过“150欧元以下免税”政策,实现低成本入场。
欧盟多个国家本地服装协会已公开表示:“Shein等平台的商业模式是对本地法律、环境与劳工标准的挑战。”
从这一角度看,欧盟推动统一包裹处理费,并非仅为财政收入,而是在制度层面重新设定竞争边界,以遏制“非本地化”的全球电商力量。
依靠“空米乐M6 m6米乐隙政策+价格优势”的模式正在失效,下一阶段的生存密码是“合规、本地化、科技化”。
对于Shein、Temu及成千上万正在崛起的出海平台而言,以下四点至关重要:
与其依赖中国工厂长距离直发,不如考虑在墨西哥建立前置仓、组装厂或贴牌生产体系,提升交付效率、降低清关风险,同时避开美国不断加压的关税政策。
对于以欧洲为目标市场的企业,应尽早建立应对“2欧元法案”“数字产品护照”等要求的内部机制,避免因单一合规问题被整体市场拒之门外。
未来能穿越周期的中国出海企业,将是那些拥有独立品牌力、自有渠道运营能力、能沉淀用户资产的品牌商。
Shein和Temu跑在前头,提供的是平台级的通路;真正想在全球市场活下来、跑得远,还得靠企业自己的系统能力。
从义乌小商品,到珠三角快时尚,再到“日出百万单”的平台帝国,中国制造用二十年时间震撼世界。
但要赢得下一个二十年,光靠速度和价格不够,我们还需要制度智慧与战略耐力。
“2欧元法案”不过是世界对中国效率的最新回应。不是世界不需要中国,而是世界不再允许“不受控的中国模式”无上限扩张。